2015年中國對外地產投資增長46% 險資嘗試多元化
時間:2020-01-16 10:36:00 閱讀:3797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正在影響房地產資金的投資方向。其中,國內資金配置海外房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體現出資金外流趨勢。
仲量聯行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房地產海外投資規模約為250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46%。其中美國仍是首選地,歐洲和澳洲吸納的資金規模也在加大。2015年中國資本在美國樓市的投資額為60億美元,在澳大利亞市場的投資規模為45億美元。
從投資主體來看,投資海外房地產主要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大型開發商、投資資金和保險公司以及超高凈值人群4類主體。仲量聯行指出,近幾年,大型開發商和險資的海外投資愈發迅速,成為帶動海外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一些大型開發商的項目已經進入運營和銷售階段。
世邦魏理仕的報告指出,從投資方式來看,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國內機構投資者已不限于門戶城市的商業地產,同時也在嘗試通過股權合作等模式介入包括物流設施等其他投資類型,及以資產包形式出現的房產投資標的。
仲量聯行駐英中國業務負責人龐樹東表示,對外投資已經成為很多中國機構投資者和房地產公司的長期戰略。這與近年來中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密不可分。
龐樹東表示,2015年中國GDP增速跌至6.9%,創近25年來最低增幅;上證指數全年下跌15%;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幅接近1.5%,已跌至五年來最低。盡管中國從2014年底連續降息釋放流動性,但資金的恐慌心態并未改變。
另一方面,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幾成共識,出于對沖匯率風險的考慮,布局海外資產也成為一種選擇。
此外,多數機構投資者青睞的投資標的為寫字樓和酒店,上述物業的收益正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而變得不夠穩定。與此同時,經過前幾年的投資高潮后,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商業地產出現過熱風險,大型資本的投資標的較為缺乏。因此,雖然住宅市場在2015年出現明顯升溫,但隨著國內樓市進入過剩時代,投資房地產的收益開始受到明顯影響。
有觀點認為,這種樓市資金外流的趨勢從2014年就開始出現。其中,李嘉誠出售內地物業,并將目光投向歐洲的做法,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作用。
按照該機構的觀點,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房地產市場,未來都將經歷一段調整期。其中,短期內中國經濟很可能呈現“L型”發展態勢。因此,“成熟的中國投資者仍將繼續對全球門戶城市進行投資。”
最近的案例在于,春節前夕,海航投資宣布與美國房地產巨頭鐵獅門合作,共同投資并開發位于曼哈頓的兩宗地塊。其中,海航將以“LP”身份介入,并在第一階段投入約2.7億美元。
世邦魏理仕的報告指出,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大型機構參與到市場中,包括社保、養老基金等。目前保險市場集中度高,可用于配置投資房地產的資金體量不容小覷。仲量聯行也認為,保險公司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對外投資模式和戰略,其中一些開始尋求合資和聯合投資等形式,并且開始拓展新的投資類別。
從投資類型上,仲量聯行預計,投資者在繼續投資優質商業地產的同時,也會將目光轉向學生公寓和房地產基金產品。從區域上看,除英美澳等傳統熱點區域外,歐洲的巴黎、法蘭克福等市場也會引起投資者興趣。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